碳匯林訊 作為全國經濟大省和生態強省,江蘇在“雙碳”戰略下率先布局林業碳匯市場,通過政策創新與試點突破,探索生態價值轉化路徑。2024年《江蘇省林業行業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1—2060年)》明確提出,到2025年林木覆蓋率提升至24.1%,并通過鹽堿地造林、低效林改造等途徑挖掘碳匯潛力。鹽城林場作為全省第一家國家級森林碳匯試點,通過精準撫育、激光雷達監測等技術提升森林質量,成為江蘇林業碳匯發展的標桿。
一、政策先行:江蘇碳市場試點的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
政策驅動下,江蘇各地形成差異化發展模式。例如,宿遷市通過《黃河故道生態廊道森林碳匯價值評估》等項目,探索區域碳匯交易機制;泰州推出全國首單林業碳匯質押貸款,以12萬噸碳匯額度撬動企業綠色融資。這些實踐不僅盤活了林業資源,還為全國碳市場試點提供了“江蘇經驗”。
二、技術創新:從鹽堿地造林到數字化監測
江蘇平原面積占比高,新增造林空間有限,但通過技術創新突破生態瓶頸。在鹽堿地治理中,東臺市與省林科院合作選育耐鹽樹種(如烏桕、落羽杉),結合水系排鹽和有機肥改良土壤,成功在千分之二十鹽堿含量的土地上實現造林復綠。鹽城林場則引入激光雷達技術,精準分析樹木三維結構,優化間伐、修枝等撫育措施,提升單位面積碳匯量達20%以上。
數字化技術進一步賦能碳匯監測與交易。例如,泗洪洪澤湖濕地通過遙感技術評估退化濕地修復效果,并聯合中科院開展淡水濕地碳匯研究;南京高淳區依托區塊鏈技術存證碳票交易數據,增強市場透明度。
三、市場機制:金融創新與碳匯價值變現
江蘇在碳金融領域表現突出,首創多類碳匯質押融資模式。例如:
1.林業碳匯質押貸款:泰州農商行以12萬噸碳匯額度為抵押,向企業發放低息貸款,降低融資成本;
2.林果樹碳匯貸:鹽城大豐區以梨園碳匯遠期收益權質押,授信2億元支持鄉村振興,預計累計固碳17.37萬噸;
3.海洋藍碳金融:全國首單“紫菜貸”以灘涂養殖碳匯為標的,探索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此外,江蘇推動碳票交易試點。2024年高淳區完成全省首張農業碳票交易,核定130.67噸碳減排量,為化工企業騰挪綠色空間,實現生態與產業協同發展。
四、挑戰與對策:從“盆景式試點”到規模化發展
盡管成果顯著,江蘇林業碳匯仍面臨多重挑戰:
1.開發成本高:碳匯項目周期長、技術要求嚴,如激光雷達監測每噸開發成本達40—50元,企業投資意愿受限;
2.權屬與收益分配難題:集體林地流轉機制不完善,農戶與企業易因碳匯收益權歸屬產生糾紛;
3.方法學局限:農業碳匯尚未納入CCER體系,地方標準碎片化導致市場流動性不足。
對此,江蘇提出以下對策:
強化政策協同:推動林業碳匯與鄉村振興、生態修復等政策聯動,如宿遷將碳中和林建設與國際會議碳排放抵消結合;
完善技術標準:依托高校和科研機構(如南京林業大學)細化碳匯計量方法,避免“過度交易存量”風險;
培育市場主體:鼓勵金融機構開發“碳表現掛鉤貸款”等產品,擴大綠色資本參與度。
五、未來展望:從試點到引領全國碳匯市場
江蘇林業碳匯的探索為全國提供了三大啟示:
1.科技賦能生態治理:鹽堿地造林、數字化監測等技術可復制至華北、西北等生態脆弱區;
2.金融工具激活資源:碳匯質押、碳票交易等模式可推廣至其他省份,助力鄉村振興;
3.政策與市場雙輪驅動:通過頂層設計規范交易規則,同時以市場化手段激勵企業參與。
2025年,隨著CCER市場擴容和全國碳市場深化,江蘇有望成為林業碳匯交易的核心樞紐,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綠色江蘇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