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林訊 一張林業碳票賣出95元/噸的天價,安徽宣城宛陵林場的這筆交易,不僅刷新全省紀錄,更為萬億藍碳市場點燃了燎原星火。
2024年7月,安徽碳匯市場迎來歷史性突破——蕪湖海螺水泥以95元/噸的全省最高單價,認購宣州區宛陵林場3494.9噸省級林業碳票,總成交額達33.2萬元,一舉創下安徽省林業碳票交易單價與總價雙項最高紀錄。
作為全省最大的國有林場,宛陵林場自2024年獲批省級碳匯試點以來,已累計交易碳匯5717噸,推動形成了“碳匯開發-生態修復-市場補償”的閉環模式。
一、天價交易:林業碳票破局的雙重意義
此次創紀錄交易背后,是多重價值的集中釋放:
價格標桿作用:95元/噸成交價遠超省內此前60-80元/噸的平均水平,為全省碳匯定價提供新基準
企業責任示范:海螺水泥作為高耗能企業,通過碳匯交易實現部分排放抵消,展現行業龍頭擔當
生態價值變現:宛陵林場通過科學撫育提升森林質量,使每公頃碳匯量提升22%
在交易簽約現場,宣州區林業局負責人算了一筆賬:“按此價格,全區50萬畝林地年碳匯潛力價值可達1.2億元,真正實現‘葉子變票子,青山變金山’。”
二、閉環模式:宛陵林場的碳匯開發之道
作為安徽省面積最大的國有林場,宛陵林場總面積達12.3萬畝。自2024年成為省級碳匯試點后,探索出“開發—修復—補償”的閉環路徑:
科學開發:采用激光雷達與無人機航拍技術,完成全域碳儲量本底調查,精準劃分高、中、低碳匯區域
精準修復:對低效林實施改造,補植固碳能力強的櫸樹、楓香等鄉土樹種,單位面積碳儲量提升30%
市場補償:通過安徽碳匯交易平臺,將核證的碳匯量轉化為可交易資產,交易收益反哺森林管護
這套模式已顯現成效:2024年上半年,林場碳匯交易收入突破50萬元,全部用于林區道路修建和防火設施升級,形成良性循環。
三、藍碳啟示:林業實踐照亮海洋碳匯之路
正當林業碳匯如火如荼時,中央財經委會議首次提出“探索海洋碳匯核算”,將藍碳納入國家戰略。宣城的林業實踐,為海洋碳匯發展提供了三大啟示:
1.計量標準化
宛陵林場采用《安徽省林業碳匯計量監測指南》,建立可核查的碳匯數據庫。同樣,海洋碳匯急需建立全國統一的紅樹林、海草床碳匯計量標準
2.交易規范化
安徽搭建省級碳匯交易平臺,實現碳票確權、登記、交易一站式服務。這為正在建設的海南國際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提供參考模板
2.生態產業化
林場將碳匯收益與生態修復綁定。海洋碳匯可借鑒此模式,建立“貝藻養殖→固碳增匯→交易收益→生態修復”的藍碳產業鏈
事實上,海洋碳匯潛力遠超林業。研究表明,單位面積紅樹林固碳能力是熱帶雨林的6倍,而我國擁有全球罕見的三大藍碳生態系統(紅樹林、海草床、鹽沼)。
四、藍碳爆發:萬億市場蓄勢待發
隨著林業碳匯的示范效應擴散,藍碳市場正迎來爆發前夜:
政策破冰:中央財經委會議首提海洋碳匯核算,山東、福建等省已出臺藍碳行動方案
交易破局:深圳漁業碳匯以164元/噸成交(溢價率105%),連江完成全國首筆“沉積碳”交易
技術突破:中科院團隊開發藻類-貝類立體養殖技術,使碳匯效率提升2.39倍
資本市場已聞風而動。2024年7月,海洋經濟概念股單日14只漲停,藍碳產業鏈核心企業布局加速:
凱美特氣(002549)CO₂捕集技術年處理能力達20萬噸
海洋王(002724)AI光譜傳感器實現藻類固碳實時監測
中電環保(300172)中標紅樹林碳匯監測項目
當林業碳匯的星火點燃藍碳市場的原野,安徽宣城的這場創紀錄交易已超越地域意義。在宛陵林場的杉木林間,測量員正用激光設備掃描樹木胸徑;而在福建連江的灘涂上,科研人員同時記錄著紅樹林幼苗的固碳數據——這兩幅畫面共同勾勒出中國“雙碳”戰略的立體圖景。
隨著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重啟在即,藍碳有望在2026年納入全國交易市場。據彭博新能源財經預測,未來十年中國藍碳交易規模將突破千億。這場從青山到藍海的碳匯革命,正將生態資源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新質生產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