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林訊 當全球還在爭論氫能經濟可行性時,佛山南海的土地上,一座集光伏發電、制氫、加氫、加油、充電五大功能于一體的超級能源母站已悄然破土。
2025年7月10日,廣東佛山南海丹灶鎮桂丹路旁,全國首座“光電氫油”綜合能源母站正式開工建設。這座由南海區屬國資和社會資本聯合投資的能源樞紐,同時采用ALK、AEM、PEM三種技術路徑制氫,實現優劣互補、協同增效的先進制氫體系。
它標志著中國能源補給模式從單一品類向“一站式”綜合服務的革命性跨越。項目建成后,用戶可在同一站點完成從傳統燃油車加油、電動車充電到氫能車加氫的全品類能源補給。
一、破局之戰:綜合能源母站的戰略價值
在氫能產業發展中,基礎設施滯后一直是制約瓶頸。截至2025年7月,全國僅建成加氫站約60座,遠不能滿足推廣需求。而南海此次開建的“五能一體”母站,提供了破解困局的新范式。
項目創新性在于三大技術融合:屋頂光伏板實現綠色發電;電解水制氫裝置將綠電轉化為零碳氫能;加油充電設施滿足多元需求。其制氫環節同時集成堿液電解槽(ALK)、陰離子交換膜(AEM)和質子交換膜(PEM)三種技術路徑,可根據電價峰谷靈活切換生產方式,顯著降低制氫成本。
這一突破恰逢國家政策東風。就在項目開工前兩天,國家發改委等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明確要求“探索氫電耦合開發利用模式”并“系統推進氫能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改造”。南海的實踐為國家戰略提供了落地樣本。
資本市場反應迅速。項目公布當日,克萊特、深水海納、大連重工等14只海洋經濟概念股漲停,顯示投資者對綜合能源模式的強烈看好。
二、生態構建:氫都南海的產業雄心
作為“中國氫能產業之都”,南海區已建成加氫站15座,投運氫能車輛1313輛,覆蓋公交、物流、市政等多領域。此次綜合能源母站建設是其產業生態升級的關鍵一環。
在開工儀式上,南海同步投用100輛氫能公務車,創下全國最大規模氫能公務車隊紀錄。按計劃,2025年還將新增投放1000輛氫能物流車和氫能重卡。車輛推廣與基礎設施形成正向循環。
南海的布局具有前瞻性:
氫源保障:確保中鵬未來生活垃圾制氫項目按期投產,謀劃液氫工廠建設
網絡覆蓋:以全區186座加油站為基礎構建加氫網絡
場景創新:推廣氫咖啡機等特色應用,10月將舉辦“中國氫能大會”
政策護航同步跟進。《南海區促進加氫站建設運營及氫能源車輛運行扶持辦法》聚焦氫氣降本和終端推廣,形成“建設-運營-應用”全周期支持體系。
三、零碳浪潮:政策紅利下的全國布局
綜合能源母站的建設恰逢國家零碳園區戰略啟動。國家發改委文件明確提出:到2025年8月22日各省份可推薦不超過2個園區申報國家級零碳園區,通過驗收的將獲得官方認證。
1、政策核心聚焦能源結構轉型:
加強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
科學配置儲能資源
探索氫電耦合模式
推進運輸工具零碳化
2、地方實踐已多點開花:
湖北荊州東服務區:建成全國首個高速路“油氣電氫”全補給樞紐,屋頂光伏年發電93萬度
江蘇如東:400兆瓦光氫儲一體化項目并網,年減碳30萬噸
山東浙江:零碳收費站、邊坡光伏等年發電總量600萬千瓦時
中石化早于2021年提出打造“油氣氫電服”綜合加能站,規劃到2025年建設1000座加氫站。南海項目可視為這一戰略的深化升級。
四、范式革命:從單一補給到能源樞紐
傳統能源站往往功能單一:加油站僅提供汽柴油,充電站只服務電動車。而“光電氫油”母站代表新一代能源基礎設施的四大創新突破:
1、功能集成革命
屋頂光伏發電驅動制氫設備,所產氫氣直接供給加氫機;富余電力供給充電樁;傳統加油服務保留。五類能源在一個站點內形成自循環。
2、土地集約革命
在丹灶鎮赤坎村有限地塊內(具體面積未公開),復合布局五大功能,土地利用率提升3倍以上,破解城市土地資源緊張難題。
3、商業模式革命
國資與社會資本聯合投資模式降低風險。昇輝新能源等企業參與運營,探索“以站養站”的可持續路徑。
4、技術協同革命
三種制氫技術互補:ALK適用于大規模穩定制氫;PEM響應快速適合消納波動性光伏電;AEM兼具兩者優勢。系統可根據電價和需求自動優化運行模式。
五、攻堅挑戰:產業鏈待解瓶頸
盡管前景廣闊,綜合能源站推廣仍面臨三重挑戰:
1、經濟性門檻
當前每公斤綠氫成本約30-40元,較灰氫(15-20元)缺乏競爭力。項目需通過規模化與技術創新降本,目標是將綠氫成本控制在25元以下。
2、標準體系缺失
加氫站與充電站安全規范不一,多能耦合尚無國家標準。南海正探索地方標準,但全國統一規范亟待建立。
3、消費習慣壁壘
氫能車保有量仍低。南海計劃通過公務車示范(100輛)和物流車推廣(1000輛)培育市場,但全面普及尚需時日。
4、破解路徑已然明晰:
政策端:延續補貼并探索碳積分交易
技術端:攻關低鉑催化劑降低燃料電池成本
市場端:構建“車-站-氫”協同發展生態
當丹灶鎮工地的打樁機落下第一錘,中國能源基礎設施的進化史已悄然翻頁。在南海氫能公務車的儀表盤上,續航里程數字穩定跳動;而在荊州東服務區的智能導視屏前,不同燃料的車主選擇著各自的能源選項——這兩幅畫面共同勾勒出中國能源革命的多元圖景。
隨著國家零碳園區建設全面啟動,到2025年底全國將涌現超過20個類似南海的“五能一體”綜合能源站。據彭博新能源財經預測,2030年中國氫能產業規模將突破萬億。這場從佛山燃起的星火,正重塑著中國乃至全球的能源供給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