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林訊 上海青浦一家汽車配件公司因違法排污面臨16萬元環境修復費用,卻未選擇傳統治理方式,而是通過一筆創新交易,將2372噸個人綠色出行減排量轉化為環境修復資源。
2024年底,青浦區人民檢察院發現某汽車配件公司通過逃避監管方式排放大氣污染物,造成生態環境損害。在檢察機關監督下,這家企業最終沒有采取傳統的末端治理措施,而是走向了一條創新路徑——購買碳普惠減排量替代生態修復。
上海碳普惠減排場景方法學分為兩類:Ⅰ類包括地面公交、軌道交通等5類場景;Ⅱ類聚焦居民用電和電動車兩大領域。經專業測算,純電動乘用車每行駛1公里可減少28克-85克二氧化碳排放。
經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專業評估,該公司承擔16萬余元環境修復費用。2025年5月,該公司委托專業機構在上海碳排放交易平臺購買了Ⅰ類、Ⅱ類碳普惠減排量共計2372噸,包括光伏發電和純電動乘用車減排場景項目,并在上海碳普惠管理平臺實現減排量注銷。
在此案中,涉事企業購買的2372噸減排量中,部分正是來自Ⅱ類碳普惠減排量,這些量源自居民通過支付寶綠色出行積分兌換的減排量。這標志著上海首單采用購買Ⅱ類碳普惠減排量替代生態修復的交易正式落地,也是全國首例將個人綠色出行減排量轉化為企業環境修復資源的司法實踐。
與傳統“誰污染誰治理”模式不同,此次案件構建了全新的環境修復路徑。青浦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指出,碳普惠機制通過“個人低碳行為積累+企業認購轉化”的創新模式,打造了“公益訴訟+碳交易”的實踐樣本。
|